当前位置:理论研究 >> 文章详情
襄阳市襄州区:以“五大品牌建设”汇聚新时代人大工作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大工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襄阳市襄州区人大常委会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坚持在“三者有机统一”中找准职责定位,坚持在守正创新中时俱进,以“党建+”“人大协商”“监督成果运用”“代表约见”“代表量化考评”五大工作品牌建设的丰硕成果,全力提升监督工作和代表工作质效,汇聚依法行权新动能,不断探索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新路子,努力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有力推动了区域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以党建品牌锻造凝心聚力的“硬堡垒”
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党建+”与人大发展深度融合,趟出了一条以党的领导为“导航仪”,以党组织和党员为“主心骨”,在全区重点工作中塑造品牌的新路子。
引领强,聚合力 。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争做党建品牌创建“领头雁”,充分发挥带头、带领、带动作用,高位统筹推动党的建设实现人大全领域覆盖。以争创“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为抓手,制订要点、做方案;以代表之家和代表小组为阵地,组建22个功能型党支部和84个党小组,构建区镇(街)村社三级联动体系,推动各领域人大代表、各级人大干部融入党建,资源整合、协调联动。同时,围绕全区工作中心和发展大局, 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模式,党建工作与人大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取得“1+1>2”的良好效果。“党建+”经验做法被《人民代表报》报道,“以党的建设引领人大工作提升质量和水平”这一做法得到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巡回指导组的高度肯定。
根基稳,工作实。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将创新型党组织和担当型队伍打造成人大发展“主心骨”,让党建工作自身实起来、强起来、硬起来。同时,常态化开展功能型党支部监督检查,推动党组织从“有形”全覆盖向“有效”全覆盖转变。坚持工作先培训后开展,确保每名人大干部和代表都能清楚“干什么、怎么干、重点在哪、干成什么样”。在《野生动物保护法》执法检查前开展专项法律知识培训,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将脱贫攻坚系列论述贯穿始终,始终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
堡垒硬,成效显。聚焦重点工作,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建品牌成为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助推器”。在疫情防控中,区人大常委会党组迅速反应构筑起党组吹哨、干部带头、党员冲锋、群众参与的抗击疫情“人大防线”。全区人大系统充分发挥功能型党支部的作用,发动人大代表属地报到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在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多名区人大代表、村支部书记依托乡村农产品资源和生态旅游优势,拓展贫困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发展高效种养业,促进增收。在助力经济发展中,党组深入43家重点包保工业企业,解决问题66个,切实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度过难关;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党组紧盯扬尘治理、绿化覆盖,开展“大战三十天,裸土不见天”专项监督活动,仅1个月实现全区优良天数和优良率城区第一。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深耕厚植春华秋实。区人大常委会持续以干事创业的激情、履职为民的真情、动真碰硬的豪情,讲好襄州人大故事,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以协商品牌凝聚高质量发展“最大公约数”
区人大常委会创新“人大协商”工作品牌,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及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焦点问题,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
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民主形式,人大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大工作法律性强,“人大协商”品牌的创建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在创新中对协商的对象、方向、方法上必须依法、谨慎、稳妥。
聚共识。为加强人大依法监督工作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立和“一府一委两院”联席会议制度,围绕重点工作决策、代表建议办理督办等工作进行协商,做到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监督,形成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的合力。同时,确保人大与“一府一委两院”把工作放在破难点、抓热点、攻重点上,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重点突破,落实人民意愿,推动发展。
集合力。区人大常委会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开展“听听选民说说话”活动,扎实开展“五进五访”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级代表更广泛更深入地联系和接待选民,常态化、面对面了解民众心声,具体化、实打实解决突出难题。代表们围绕制定“十四五”规划纲要、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高质量发展、民生实事建设等中心工作,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心声,形成意见建议213条,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监督推动、参与决策、桥梁纽带的作用,展现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担当和风采。
求实效。在与区纪委监委充分协调沟通基础上,区人大常委会与区纪委监委联合出台《襄州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建立人大监督与纪委监委监督贯通协调机制的暂行办法》,通过与纪委监委协调、协商,将人大常委会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经主任会议研究后,有重点地移交区纪委监委处理,成熟一件办理一件,从而有力、有效地促成监督成果运用。
下一步,区人大常委会还将继续深入思考、集思广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人大协商”品牌赋予更多实质性的内容,使其更具生命力。同时,在推进过程中积累经验、形成机制,常态化固定下来。
以监督成果运用品牌磨砺人大“监督利剑”
人大监督成果的有效转化运用,是体现人大监督实效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章立制、拓宽范围、延伸链条等方式有效推动监督成果转化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并在持续深入的品牌创建实践中做到服务中心有新举措、推动发展有新业绩、履职能力有新提升,扎实推动人大工作和自身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11名人大任命干部的工作评议结果以“一书两函”形式汇报给区委,向被测评人进行履职工作提醒,要求未评为优秀的6名同志按提醒函继续改进工作,做到精益求精,促进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职、担当尽责。这是区人大常委会推进监督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2019年3月,区人大常委会出台监督成果转化运用实施暂行办法,确定了监督成果转化渠道和方式,规定了监督意见办理的监督办法和反馈方式。建立交办反馈、后续监督、满意度测评等长效机制,确保监督成果转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区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全力推进监督成果转化规范化。制定印发监督工作报告书5份、监督工作交办函42 份和履职工作反馈提醒函11份,并及时进行报告和反馈,确保区政府及组成部门依法行政、区监委严格监察、法检“两院”公正司法。对《大气污染防治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9个重要监督议题的审议意见办理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努力做到“跟踪问效、补齐短板”,确保审议意见和代表建议落实见效。
创建中,区人大常委会还注重把主任会议讨论的重要事项和专项监督活动中代表提出的意见一并纳入,使得监督成果不局限于人大常委会意见,有力拓宽了监督成果运用范围。在“大战三十天,裸土不见天”的专项监督活动中,7个督导组通过“监督意见交办函”将代表发现的120余个问题和提出的工作建议转交区政府办理,并限时整改,破解了代表在日常监督活动中“视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督、督而不果”的现象。
监督成果只有落实落地,才有意义。区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切实提升监督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努力把大气污染防治、国土绿化、民生实事、高标准农田建设、“厕所革命”、小清河城区段治理等工作成果转化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监督活动中,监督推动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投入资金7520余万元,植绿面积近120万平方米,并针对国土绿化欠账的短板,助推区政府制定每年不低于5500万元的国土绿化资金保障方案,全方位构建大气污染防治生态屏障。在民生领域监督中,推动市、区政府出台道路禁限行方案,推动责任主体完成小清河城区段治理、新建和改造农户无害化厕所43960座、投入1000多万元解决农村道路无人清扫、城区学校周边交通混乱等一批民生难题。
以代表约见品牌搭建履职“新平台”
约见权是《代表法》赋予代表的一项重要监督权力。2019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着力打造“代表约见”工作品牌,搭建代表履职新载体,推动以“约”促“改”,以“约”解“难”。
“请问局长,小清河堤面坑坑洼洼,河堤内外有毁堤种菜的、有乱搭乱建的、有乱堆乱放的,脏、乱、差面貌依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2019年3月26日,区人大代表首次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活动中真实的一幕,也是区人大常委会打造“代表约见”工作品牌的生动实践。
在面对面“交锋”中,人大代表问得“真”、问得“深”,直言不讳;区职能部门负责人答得“诚”、措施“明”,敢于担当。
2019年,区人大常委会出台《襄州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办法》,通过突出“制度设计、调研确题、精心组织、跟踪问效”四个关键环节,在人大代表和国家机关负责人之间建立围绕问题达共识、推动问题求解决的互动机制,常态化推进代表约见活动。
约见现场,要求能够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在1个月内将办理情况书面答复。
“脸上火辣辣的,根本坐不住。”代表约见活动结束后,职能部门负责人当即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拿出措施整改。
一个月内,清除杂草21750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620平方米,清运各种垃圾260多车,清除各类农作物9400平方米,裸土播种草籽3080平方米。同时,争取1600多万元建设资金,用半年的时间,将小清河襄州城区段堤防打造成“四位一体”的防洪通道、生态河道、景观廊道、休闲绿道,达到城市水网与绿网合一、城市绿化和水系有机结合的典范。
解答不能代替办理,代表约见的关键是看效果。约见后,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回头看”。
“水清岸绿,小清河成了名符其实的‘清河’。”回应群众的期望,代表们十分欣慰。
代表约见推动了民生实事办理,实现从群众期盼向问题解决的转变,达到了民生实事“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的目的。代表约见先后推动解决了峪山镇陈集村、双沟镇八里岔村、肖坡村等地18台井电不配套问题,使得区政府将井电不配套中的121口机井、16处泵站列入2020年政府民生实事进行办理;加速推进了826户危房改造任务完成,推动区政府拿出4669万元对农村饮水设施进行提档升级,调整措施确保全区64个村光伏电站平均收入超过7万元;推进农村厕所建设进度,促使全区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计划完成100.45%;推动区供电公司拔除八一路、永安南路路障电杆铁塔,理顺城区“蜘蛛网”以及管线及时入地处理……
代表与“官员”面对面沟通、面对面答复,促进了代表依法履职,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人大监督形式也得到丰富,实现了从人大集体监督向代表个体监督的拓展,实现了“代表履职有载体、监督方式有创新、监督事项有成果”的多赢局面。
以代表量化考评品牌激发履职“新动能”
2019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制定考评办法,以代表履职“五个一”量化考评为关键抓手,公示代表履职成绩单,切实把各项履职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并创新开展“最美人大代表”评选活动,营造浓厚的履职争优氛围,激发代表的履职热情,让为民履职成为人大代表的自觉行动。
区人大常委会对代表履职“五个一”(参加一次监督活动、提出一件高质量意见建议、开展一次走访选民活动、向选民作一次述职报告、发表一篇宣传信息)实行量化管理,以分论质。
量化考评根据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的工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及考核结果运用,安排适当分值进行量化评估。量化考评,大大激发了代表履职的活力。在文明创建中,区人大常委会动员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联合行动,组成七个督导组,以“灵活督、精准督、靶向督”的监督模式,对城区36个点位开展全方位、全天候督导检查,推动1380个问题整改到位,倒逼“创文”工作责任全覆盖、问题全整改、目标全落实。在“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中,有人大代表积极深入扶贫一线,了解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留下访贫问苦的身影;有人大代表发挥所在部门优势,积极乡村解决用电、用水等问题。
抓住代表履职热情高涨的有利态势,区人大常委会进行有效引导,组织人大代表参加营商环境视察、扫黑除恶现场庭审、植树造林、民生实事推进,极大地丰富了代表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对代表履职的激励和约束,区人大常委会还要求代表把开展“听听选民说说话”活动与代表履职“五个一”活动结合起来,与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结合起来,与代表回原选区、原选举单位述职活动结合起来,密切代表与原选区人民群众的联系,努力为民代好言,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
代表履职的“一池春水”被激活,荡漾出人大代表争相为民代言、为民担当的千层浪。(作者:襄州区人大研究室主任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