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监督动态 >> 文章详情
创新监督“金钥匙” 开启发展“新篇章”——竹溪县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侧记
在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竹溪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精心谋划监督议题、创新完善监督机制、灵活优化监督方式、全力提升监督质效,有效破解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守护绿水青山等领域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为竹溪县民主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锚定经济航向,激活发展“强引擎”。经济发展是地区繁荣昌盛的根基,竹溪县人大常委会对此有着深刻认知,始终将经济工作作为监督重点。除依法开展财政预决算、债务管理监督外,还积极拓展监督领域,聚焦经济发展、产业建设等关键环节开展监督。2024年,围绕“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激发干部担当作为、十巫高速建成后竹溪发展定位与谋划”等核心问题,深入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企业、组织召开座谈会、细致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建议,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县委批示,印发三期《领导参考》。还牵头撰写了考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报告及成果转化建议,立足竹溪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对策与“竹溪方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今年,常委会组建财政经济和教科文卫专业代表小组,围绕数字经济、文旅康养产业、林下经济发展等新兴领域深入调研。各专业代表小组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深入分析研判,为政府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提供详实依据。同时,密切关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情况,建立定期跟踪机制,督促相关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为竹溪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政府科学决策,让竹溪在经济发展道路上找准方向、精准发力。
深耕民生沃土,绘就幸福“实景图”。民生实事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竹溪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在全县各乡镇全面、规范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将民生实事项目的选择权交到代表和群众手中,构建起从项目征集、初定,到审议、票决,再到实施、监督和评价的完整闭环工作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收集基层群众在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2024年,全县15个乡镇共票决民生实事项目127个,涵盖农村道路建设、污水处理、教育医疗设施改善等多个领域。人大全程跟进监督,确保项目落地见效,将群众的“民生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幸福实景”。以兵营镇集镇污水管网改造项目为例,通过票决实施,有效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成为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的生动范例。2025年,常委会持续深化民生实事监督工作,加强了工作指导,全县征集候选项目171个,15个乡镇票决出实施项目126个。一方面,对历年民生实事项目的后续运行情况开展“回头看”,针对部分农村道路年久失修等问题,督促政府及时安排资金进行维护,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另一方面,在新一年民生实事项目征集阶段,拓宽意见征集渠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决策的积极性。
筑牢生态屏障,守护山水“绿家底”。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竹溪县肩负着重大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今年4月,竹溪县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全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决定》,这份被群众形象称为“限塑令”的决定,从凝聚限塑共识、实行目录管理、推广替代产品等10个方面作出规定,明确2025年在城区和集镇组织实施,2026年逐步向农村地区推进,为竹溪县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常委会紧盯竹溪河流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水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多管齐下开展生态监督。加强与司法机关的联动协作,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农药化肥使用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并持续监督政府相关部门落实。连续三年,常委会将水环境治理列为监督重点,在常委会会议上认真听取和审议相关报告,直击污水管网配套设施不完善、雨污混排、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理率低等问题要害,并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建议意见。通过听取情况报告、常委会票决、跟踪督办等方式,推动政府加大治理力度。三年来,县政府累计铺设污水主支线管网40258米、入户支管网61350米,新建雨污分流管网7.1公里,开展管网巡查管护196.4公里,竹溪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此外,常委会紧扣“聚力共同缔造・守水护水”主题,组织全县1100余名四级人大代表开展“清源”“洁厕”“净河”“美家”“润心”“兴业”六大行动,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生态环保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守护住竹溪的绿水青山。(张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