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监督动态 >> 文章详情
丹江口市多元协同 监督小流域治理 共绘生态新画卷
去年以来,丹江口市浪河、六里坪、土关垭、丹赵路等9个镇办人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官山河、浪河、安乐河、沙沟河四条小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需求,创新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4个协同监督综合体,通过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监督举措,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双向奔赴,努力把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截至目前,9个镇办已联合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各类协同监督活动32次,分层交办、督办问题及意见建议81条,取得积极成效,交出了一份基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答卷。
建章立制夯基础,构建协同监督制度体系
各镇人大主席团、街办人大工委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监督工作全过程,建立协同监督综合体,制定联席会议、信息共享、运行流程、监督计划、保障措施等,主动对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水利、环保、住建等部门,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小流域协同监督专题调研活动,通过问题收集、摸底调研、共性排查、实地考察等方式,全过程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既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又体现地方发展实际和现实需求。
创新建立“1+3+N”协同监督机制。“1”即一个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跨区域人大工作会议,统筹协调监督重点;“3”指组建水质提升、生态治理、产业转型三个专项监督联合工作组,实现精准监督;“N”指聚合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群众代表组成的多元监督力量,推动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落实、群众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
多元监督提质效,护航流域生态综合治理
法治宣传强意识,凝聚全民共治合力。各协同监督综合体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双联”优势,当好党委的“扩音器”群众的“贴心人”。组建“人大代表+政府干部+村(社区)‘两委’干部+护水员”宣传小组,通过发放资料、开展咨询、文艺宣讲、院场会等多种方式,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以案释法提升群众环保意识,引导群众积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如浪河镇人大主席团,积极与普法工作融合,深入养殖户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守水护水环保知识,流域内发放法律宣传册300余份,召开守水护水节水院场会宣讲活动300余场次,走访畜禽养殖户、移民家庭、脱贫户等700余户,不断提升宣传实效 。
实地巡查抓关键,织密生态监督网。各协同监督综合体以“上游生态修复、下游污染治理”为抓手,精准选取监督点位,确保全流域监督无盲区。如浪河流域,流域所在2镇各司其职,在上游盐池河镇,重点监督长滩河村生态湿地建设、武当口村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在下游浪河镇,紧盯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工程、磷化厂绿色转型等关键领域。同时,将清洁家园、“五无乡村”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纳入监督范畴。实际工作中,各协同综合体不断完善生态监督网,注重吸纳社会各方面多种形式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建议,结合守水护水志愿服务,做好宣传与隐患问题排查。同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通过联合视察、专题调研、专项督办等,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形成全链条监督格局,真正把流域管好、用好、治好。
数字赋能提质效,打造智慧监督矩阵。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借助市水保中心立体监测系统,各协同监督综合体定期查看水污染实时溯源系统、湖北省水质自动站联网管理系统平台的运行监督动态数据和信息,建立“线上监测+线下核查”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实时追踪水质变化、污染源动态,精准定位治理薄弱环节,适时确定监督重点,实施精准监督,依法跟踪问效,促使问题消除于萌芽、解决在初始,提升监督实效与质量。
履职为民显担当,推动治理成果惠及民生
各协同监督综合体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群众关切作为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院场会、宣讲会等平台,广泛收集群众对流域治理的意见建议,累计推动解决生态洗衣池、花池改路、河道清淤、健康步道建设等民生实事。在监督过程中,建立“发现问题—交办整改—效果评估”闭环机制,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开展专项督办,确保监督事项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人大协同监督的实施,促进了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为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依托小流域的生态优势,4条小流域所在镇办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传统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如浪河镇,2024年流域内新增道教文旅企业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庭院经济2家,4家工业企业成功转型,经济规模和综合效益日益提升,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付义林 张贤 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