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监督动态 >> 文章详情

襄阳:守正创新担使命 监督赋能促发展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5-26 10:14   [收藏] [打印] [关闭]

近年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监督职责,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努力提升监督实效,全力推动地方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精准锚定监督方向,紧扣重点靶向发力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法定职责,紧密围绕党委工作重心、全市发展大局以及群众关切焦点,精心选定监督方向,让人大监督与市委决策同频共振,与发展大局深度融合,与人民期盼紧密契合,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法治动力。

紧跟党委决策,凝聚监督合力。党委工作重心指向哪里,人大监督就精准跟进到哪里。为积极响应市委将东津新区打造为“城市新中心,汉江新都会”的战略部署,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对东津新区规划执行情况开展专项监督,并依法作出《关于严格执行东津新城中心控制性详规的决定》,通过法定程序将市委决策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在听取2024年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报告时,重点聚焦《决定》执行情况,全力推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美好愿景落地生根。

聚焦高质量发展,破解产业难题。将监督工作融入发展大局,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促进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代表建议为切入点,精准聚焦建筑业发展中的痛点与难点,深入调研走访相关部门、企业,赴省内外建筑业强市学习先进经验,深度剖析问题根源,提出了扶持龙头企业、优化招投标流程、推动链式发展等14条靶向明确、切实可行的建议,相关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建筑业被纳入突破性产业链扶持培育,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此后,持续跟踪监督,去年10月听取和审议了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惠企举措,助力全市建筑业新增特级企业2家、一级企业21家,建筑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关注群众“急难愁盼”,守护民生福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年初,将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停车难、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等民生实事纳入监督计划,综合运用调研视察、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执法检查等多种法定监督方式,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让发展成果切实惠及民生。2024年,全市交出亮眼民生答卷: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2000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00个、实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00台、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000个……这一系列可感知、可触摸的民生实事落地,既让民生福祉持续提质升级,更推动城市品质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系统性提升,切实把监督效能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新监督方式方法,构建高效监督体系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监督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监督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完善工作机制,推动监督规范化。严格落实《襄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制定《襄阳市人大城环委员会议事规则》《襄阳市人大城环委员会工作职责》《城环(工)委监督工作手册》,对城环工委重点监督工作实行台账式管理,确保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规范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在6个月后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形成监督闭环;清单化开展执法检查,将法律条文转化分解为可统计的条目、可量化的数据,明确相关责任单位,在检查过程中逐条逐项对照查看是否落实;精细化筹办专题询问,超前谋划部署,深入调研找准问题,注重建立闭环监督机制,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推动询问问题整改到位。

探索工作规程,激发监督新活力。不断探索监督工作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规范监督工作程序,丰富和拓展法定监督方式的内涵与外延。在开展提升城市交通功能专题询问中,创新开展“三个首次”,即首次“问前”拍摄专题片曝光问题、首次“问中”限时作答、首次“问后”双满意度测评,推动专题询问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有效提升询问质效,助力完成拆除占道铁塔、开通便民公交线路、中心城区新增停车泊位等关乎群众出行的民生实事。为加强民生实事办理监督,采取“三式监督”方式,即全过程跟踪式监督、专业代表精准式监督、回头问效闭环式监督,率先在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领域建立人大监督员机制,组建监督小组对民生实事开展跟踪督办,为常委会建立民生实事票决与监督机制开展了有效探索。

强化协同联动,形成监督凝聚力。人大监督并非孤立存在,需要与其他监督力量协同配合,形成强大监督合力。在内部,加强各专(工)委之间的工作协作,如在城市更新项目监督中,城环工委与财经工委共同关注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与教科文卫工委协同监督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共同破解项目建设难题。在外部,深化与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等的贯通融合,落实《襄阳市人大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贯通协同工作暂行办法》,积极推动生态环境领域“两法衔接”协作,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监督为民初心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人大代表的联系,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扩大群众参与,畅通监督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拓宽群众参与监督渠道,将其作为监督议题选择、措施制定和整改工作改进的重要依据。同时,及时公开人大监督工作信息,包括监督议题、过程和结果,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高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和群众参与监督热情。去年以来,通过发布公告、网上征集、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发动代表、群众参与监督活动共计16次。今年2月,在《襄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实施前组织条例解读新闻发布会,在全社会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浓厚氛围,推动法规全面有效正确实施。

发挥代表作用,增强监督实效。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构建“学习培训+履职实践+服务保障”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加强代表履职能力建设,形成专业监督的增强效应。围绕审议国土空间规划、开展执法检查等专业领域开展专题培训,组织代表研读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代表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推动废弃铁路改造“生活秀带”议案办理工作,组织代表拍摄“代表面对面”电视栏目,通过人大代表与部门“一把手”面对面交流,反映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广大市民对绿化、停车、休闲娱乐的需求,使得人大监督更接地气、更具实效,推动城市更加美丽宜居。

推动工作延伸,拓展监督格局。加强与兄弟地市人大和上下级人大的沟通协调,延伸监督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左右协同、上下联动的监督工作格局。在省人大指导下,与周边地市协调联动,开展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协同监督,推动建立“襄荆荆宜”“南襄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行统一标准、减排、执法和协调的环境管理要求,有效提升环保监管能力和空气质量。在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省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等执法检查中,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方式,全市五级人大代表齐参与,实现全面拉网式监督,助力我市28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2年保持100%,1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6年保持100%,汉江干流稳定保持Ⅱ类水质。

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勇担使命,积极探索监督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更多人大力量!(程晓谊)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