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理论研究 >> 文章详情
聚力支点建设·主任笔谈 | 守正创新做好人大工作 聚焦聚力建功支点建设
荆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汪在祥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时代新使命。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发出了加快建成支点的动员令,荆门市委自觉对标对表,提出以重点突破推动整体提升,加快建成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和制度功效,积极融入和服务支点建设,奋发有为展现荆门人大担当作为。
一、保持战略定力,全部精力向支点建设集中
统一认识凝聚向心力。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落实两级党组会议“第一议题”跟进学、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机关各党支部常态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发展的殷殷嘱托、支点建设的内涵要求、地方人大工作的使命任务,增强服务支点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坚持学思用贯通,通过专题辅导、线上学习、现场教学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等方式,畅谈思考感悟、交流心得体会、谋划工作思路,切实把省委、市委工作部署转化为推进人大工作的自觉行动。
明确任务压实责任链。锚定省委“重点实施七大战略、整体提升七个能力”的路线图,紧跟市委落实支点建设“七大战略”行动方案的工作举措,找准人大工作切入点。统筹谋划“一要点三计划”,安排立法项目4件、听取审议工作报告20件、开展执法检查4项、开展专题调研视察16项,切实把支点建设要求体现到人大工作实际成效上。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落实市领导包联重大项目和市委交办重点工作任务,扎实推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荆门(钟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等中心工作,助推荆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营造氛围提振精气神。组织代表深入湾组庭院、田间地头,讲述支点建设的实践故事,与基层群众共话支点建设的美好蓝图。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带头深入包联村、社区、企业,宣讲支点建设的重点任务。开办“代表讲堂”,开设“代表风采”宣传专栏,讲好代表故事,激发干部群众投身支点建设的热情和担当。今年3月首期“代表讲堂”,全国人大代表胡为义、付胜利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分享履职体会,围绕服务支点建设这一主线建言献策的生动事例,让与会人员深受感染、倍感振奋、充满信心。
二、激活发展动力,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
以法治之力护航发展。一是破解制约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立法的要求,聚焦“意见统一难、资金筹措难、施工监管难、管理维护难”等突出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制度设计,助推城市更新提质。紧盯群众反映的物业服务质价不符、监管保障缺位等难点问题,组织开展物业服务和管理立法调研。二聚焦文化创新战略任务加强法规制度供给。荆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屈家岭、苏家垄遗址是湖北重要考古遗址,是荆楚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象征。深入总结屈家岭遗址保护立法经验做法,加快推进苏家垄遗址保护立法,让荆楚文脉更好传下去。三是筑牢支点建设的法治保障。持续紧盯地方性法规实施“后半篇文章”,开展屈家岭遗址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听取审议城市管理条例实施情况报告,加强对长湖保护条例、沮漳河流域保护条例等法规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推动法规正确有效实施。
以监督之效促进发展。一是围绕能级跨越、产业倍增等战略,听取审议关于中荆集团与长江产业集团深化合作、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安排等工作报告,开展市级重大项目建设、荆门“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等专题调研,推动我市新能源新材料、化工、汽车等优势产业聚链成群,为荆门“十五五”经济总量达到4000亿元献务实发展良策。二是围绕科技引领战略,开展完善激励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进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专题调研,助力加快形成“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工作格局。三是围绕美丽湖北战略,听取审议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开展荆门城区汉江饮用水源保护、全市农村改厕建设等专题调研,推动荆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以代表之为助力发展。一是持续深化代表行动。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统一安排,以“聚力支点建设·建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主题,上下联动、分层推进,发挥人大代表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等领域的“三重角色”优势作用。5月20日,以“共护母亲河”为主题的代表行动在东宝区民主街历史文化街区开展,融媒体节目《代表来了》将直播间搬到活动现场,市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专工委、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共聚一堂,现场解读条例制定背景,宣传核心条款,吸引1000余名市民参与。二是深化拓展“两个联系”工作机制。探索在市县两级同步开展“局长(主任)进代表联络站”活动,选取15个基层代表联络站作为阵地,组织33名市直部门“一把手”下沉一线,推动实现政策制定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三是着力提升议案建议办理质效。紧盯“议案建议办成率、代表满意率”,坚持领衔督办、对口督办、重点督办、滚动督办、现场督办“五结合”,加大《关于加快发展我市新能源电池产业的议案》和224件代表建议督办力度,推动将议案建议承载的民意转化为推动支点建设、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以创新之势赋能发展。一是首次开展漳河保护专项监督。按照“主题聚焦+协同联动”模式,聚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染防治、船舶管理等五大核心任务,以“调研—督办—视察—问效”为监督路线图,力促漳河水库生态屏障筑得更牢。二是探索设立社会建设基层观察点。依托工会驿站、医保便民服务点等现有资源,设立24个社会建设基层观察点,跟踪观察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情况,精准助力打通社会治理神经末梢。三是试行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监督工作。围绕全省十大民生项目,通过票决产生、对口交办、跟踪督办、审议报告、满意度表决等,对市级10件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全链条监督,并同步推进县市区、乡镇人大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工作,推动将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四是创新备案审查工作。出台《荆门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监督工作规定》,探索制发备案审查建议书。创造性落实备案审查工作报告制度,率先同步听取审议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一府两院”备案审查工作报告,并开展满意度测评,进一步增强备案审查刚性和透明度。
三、增强干事合力,全部力量向支点建设汇聚
突出政治首位,锻造忠诚坚定的人大队伍。深刻领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千钧分量,切实增强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使命感,发挥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五大显著政治优势。坚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首位,以政治建设统领人大工作,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加强人大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创建“法治先锋”党建品牌,不断增强机关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突出能力建设,培养本领过硬的人大队伍。深入开展“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加强人大机关干部队伍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参加主体班、专题班、组团式学习等,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对支点建设、人大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和前瞻性思考。开展业绩大比拼、人人讲业务、公文写作评比、我为三会服务献一策等活动,选树“岗位之星”“业务之星”“服务之星”,推动机关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互拼互学中锻炼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
突出实干导向,建设作风优良的人大队伍。牢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危机意识,按照市委“四个提高”工作要求,务实重行、快干实干,与优者对标、与强者比拼、与快者赛跑,以高效率、快节奏、扎实干、有作为的精神状态和行动姿态,把荆门人大工作的“责任田”种成“示范田”。树立重品行、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在干部考核晋升、评功评奖等方面优先考虑敢担当、勇攻坚、善创新、有成绩的干部,让大抓落实成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