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专报直通车”搭起“治理连心桥”——丹江口市人大深化“双联”机制穿透基层治理末梢
“这条路就像被掐住了脖子!”在丹江口市丹赵路,市人大代表朱化波在“代表联系选民活动日”现场,真切记录下群众的焦灼:狭窄的道路上,接送学生、上下班、通勤上课的人流车流交织,暴雨天更成“堵途”,连救护车都难以及时通行。这份来自基层的急难愁盼,迅速通过《人大代表民意专报》直达市委书记案头。一个月后,打通雨润路断头路、增设分流通道的方案已进入论证程序。
这是湖北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深化“人大常委会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的“双联”工作机制,创新打造民情民意“直通车”,精准搭建基层治理“连心桥”,穿透基层治理末梢的生动写照。
2024年以来,320余人次代表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巷,将代表履职的“根”深扎在群众之中,累计收集人民群众关心的烦心事、揪心事等风险预警类建议50余条,推动市委、市政府系统性化解隐患12项,让民情民意成为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源头活水。
“月收月办”前哨响应
“过去代表建议侧重‘年提年办’,如今民意专报实现‘月收月办’,靶向更准、响应更快。”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宋勇介绍。
翻开《“双联”工作民意专报分组表》,7个由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的工作组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收集问题聚焦不同领域实现全覆盖:直面医疗债务负担、紧盯沙沟河污染治理、排查应急体系短板……每月轮值组牵头,依托遍布全市的21个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系点“家站点”平台,通过“收集——深挖——研判——直报”四步闭环精准捕捉问题要害。
当“丁家营镇群众跨省加油”的呼声传来,调研组迅速下沉,摸清测算出年几十万车次受阻的民生痛点。
针对乡镇卫生院经营出现的困境,人大联合医保、财政等部门专业研判,形成《基层医疗系统性危机预警》专报,引起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直接推动1306万元专项补助工资纳入2025年市级预算。
打通民生堵点“最后一公里”
人大代表“双联”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民声”高效转化为“民生”改善的具体行动,搭建起政策落地的“连心桥”。
切断“飞线充电”导火索:“充电桩要么没有,要么收费贵,我们只能当‘蜘蛛侠’!”凉水河镇居民的吐槽引发代表警觉。市人大代表经过走访发现,全市40%小区存在充电短缺、高额充值门槛、老旧设备漏电三重风险。专报发出10天后,市住建局、国网电力公司迅速整改,市住宅充电设施建设方案火速落地,“公共区域增桩降费+电梯智能阻车”双保险机制惠及群众,首批600个惠民充电桩照亮安全之路。
破解燃气安全“最后一米”困局:“波纹管超过1米要收60元,打孔另付20元,谁还愿意装?”浪河镇居民的抱怨,直指燃气安全装置(“三件套”)安装率低至15.75%的核心堵点。市人大财经委联合审计部门核查发现,采购资金缺口、搭车收费等问题导致4万余户未能覆盖。专报推动后,市政府迅速响应,财政追加300万元采购设备,同时出台政策取消打孔费等不合理收费,惠及2.1万户居民。
筑牢耕地红线防“隐形流失”:“复垦一亩花1000元,荒三年又白干!”习家店镇代表发现撂荒地整治陷入怪圈。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深度调研,精准揭示症结:复垦地块偏远、种粮收益倒挂、管护责任缺失。据此提出的“耕地流转责任制+复垦任务动态调整”建议,被市委、市政府充分采纳,融入乡村振兴政策体系,为严守耕地红线提供了长效机制保障。
民意细流成为治理活水
“代表脚底沾泥,决策心里有底。”宋勇总结的“风险防控三法则”,成为丹江口市以人大民主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的密钥:
前瞻性预警:从“大龄单身男青年增多”这一现象,敏锐洞察乡村振兴中潜在的人口结构危机,提前研究婚育支持政策。
系统性拆解:将沙沟河污水溢流问题与管网建设滞后、部门协同不足等深层原因捆绑治理,推动综合治理方案。
杠杆性破题:以“1370万元医疗补助经费”为支点,撬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基层医疗人才回流等系列配套措施,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治理效果。
实效数据印证机制活力:2024年涉及环保、安全的信访量同比下降15%;燃气“三件套”安装率从15%跃升至60%;丹赵路交通疏导工程的科学决策,预计节省应急支出400万元。
站在清水潺潺的沙沟河畔,谁能想到这里曾污水横流?“河道怎么改?请市民画蓝图!”市人大法制委启动“共同治理”议事会,200余条群众建议直接汇入重建方案。
“双联”机制畅通了基层治理“中梗阻”,民情民意“直通车”,搭建起基层治理“连心桥”,人大代表的民意专报成为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人民当家作主”在基层毛细血管中奔涌不息,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注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澎湃动力。(李拥军 潘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