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深耕一线履职 助力农机服务惠民生——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人大以农机社会化服务赋能农业产业升级工作纪实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7-16 11:29   [收藏] [打印] [关闭]

白桑关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耕地面积5.6万亩,农业人口占比达78%。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摆在群众面前的现实难题。镇人大主席团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农业发展需求,以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为重要抓手,通过培育和扶持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代表推动、合作社带动、群众联动”的农业现代化新路子。全镇现有社会化服务合作社8家、种植专业合作社15家,机械化作业面积达5万余亩,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1万余亩。

一、洞察需求,精准聚焦农业机械化短板

在今年白桑关镇人大第三代表小组座谈会上,镇人大代表何万青记录下群众诉求:“现在种地的大多是老年人,体力跟不上,传统耕作方式太累,要是能有更多机械帮忙就好了。”这一诉求引发了镇人大主席团的高度关注。当前,白桑关镇农业发展面临着劳动力老龄化、土地撂荒严重等挑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为深入了解情况,镇人大迅速行动,组织4个代表小组累计走访24个行政村、5家合作社。代表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对机械化作业的需求;走进合作社,调研农机装备水平、服务能力以及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代表们掌握了一手资料,形成了《关于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议》,提出“优化补贴政策”“建设共享平台”“培育新型主体” 等5条具体措施,为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二、培育主体,构建全周期农机专业服务体系

2025年,在白桑关镇人大的积极推动下,镇政府重点引进培育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十堰市鼎农盛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的成立,成为白桑关镇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该合作社积极购置现代化农机装备,目前已拥有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 5 台套先进设备,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在猴猿沟、柏营等4个村,合作社建立了500余亩高产高效小麦、水稻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引领,让农户亲眼目睹机械化作业的高效与便捷,激发他们对农业机械化的热情。

为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合作社投资建设了4200平方米智能化育秧中心和百吨级粮食烘干塔。从良种推广、机械化育插秧到粮食烘干加工,合作社通过“菜单式”托管服务,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农业生产解决方案,让农户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真正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与此同时,新成立的十堰市彦阁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镇内原有8台农机,新购农机10余台,为全镇提供耕种防收作业服务。作业面积达8000亩,全年将实现20000亩服务面积,在全区合作社中首屈一指。

三、多方协同,打造现代农业样板工程

在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过程中,白桑关镇人大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持续跟进合作社发展情况,积极为合作社争取政策支持、协调解决发展难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将农机社会化服务纳入镇域经济发展规划,在资金扶持、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协调区农机服务中心、经管中心等相关部门主动作为,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人员培训、作业补贴等服务,帮助合作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合作社打造的集中育秧中心已成为现代农业样板工程。智能化育秧设备通过精准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实现了育秧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秧苗质量和成活率。涉及8个村的1000余亩水稻全部机插下田,受到农户的热烈欢迎。粮食烘干塔的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农户因天气原因导致粮食霉变受损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完成1200吨粮食烘干作业,保障了粮食安全,提高了粮食品质。

四、成效初显,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展,白桑关镇人大主席团以机械化育秧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 “社会化服务促规模经营、全服务链条支撑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如今,在白桑关镇的田野上,农机轰鸣,一幅生机勃勃的农业生产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机械化服务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条件。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自己则可以安心从事其他产业,实现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增长。

随着更多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的培育壮大,新时代人大代表正以具体行动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留下了坚实而有力的足迹,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李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