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法治护就业,山水润民生——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多维发力筑牢就业根基纪实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7-02 11:04   [收藏] [打印] [关闭]

武当山云雾缭绕,汉江水碧波荡漾,在十堰这幅山水交融的生态画卷里,一条就业的暖流正浸润着万家灯火。今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21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各项重点指标均超时序进度完成。一组组亮眼数据,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这片土地,也见证着十堰市人大常委会以法治之笔绘就的就业新篇章。

一、政治引领,锚定就业航向“定盘星”

把舵定向,方能行稳致远。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将就业优先战略深嵌履职核心,以5次专题调研解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难题,《数字经济赋能就业新形态》《制造业技能人才供需对接》等报告成为破题密钥。监督之力化作政策活水——推动建立“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催化《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若干措施》落地,累计招引大学生留(回)堰8.9万人,人才公寓的灯火照亮了“智汇秦巴”的梦想。当“春风行动”的招聘会席卷城乡,500余场活动携5万岗位涌入基层,政策暖意与市场活力在十堰大地同频共振。

二、法治护航,织密权益保障“防护网”

法治如网,兜住民生底线。面对零工经济勃兴中的权益空白,十堰市人大常委会锐意破局,推动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开设劳动争议法律援助窗口”内容写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为超10万灵活就业者撑起法治“保护伞”。执法利剑紧随其后——59起劳动合同违规、社保欠缴案件在《劳动法》《就业促进法》检查中被责令整改,4300万元劳动者补偿金回归口袋。更以“免申即享”机制疏通惠企血脉,为1.4万家企业减征失业保险费3.1亿元,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6亿元,用工成本直降三成,法治土壤滋养出企业与劳动者的共生之林。

三、监督问效,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监督如刃,破开政策梗阻。十堰市人大常委会紧盯“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建立“问题交办—部门整改—人大跟踪—结果反馈”闭环机制,以闭环监督链破除培训资源分散、补贴流程繁琐的沉疴。2025年首季,4000人走进课堂,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等紧缺工种培训占比突破60%;资金监管同步发力,40亿元创业担保贷款在2024年点燃1.5万返乡创业者的星火,而“青郧汇”基金360万元扶持,更撬动500万元订单。围绕“小微企业招工难”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召集市人社、经信、商务、总工会等部门负责人,把脉问诊,督办催生区域性招聘平台“乐业十堰”上线,今春“95%企业用工满足率”印证了监督的刚性力量。

四、代表聚力,架起民企对接“连心桥”

根系深扎,方能叶茂民生。1124件就业诉求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就业专线”奔涌而来,92%的办结率让岗位对接、政策咨询不再遥远。企业家代表躬身入局——“直播带岗”73场吸引85万目光,120个“就业见习基地”托起3800名毕业生的实习路。代表建言更化为改革动能。《关于成立“十堰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学院”的建议》等17条建议落地成荫,55个社区“零工超市”蓬勃生长,3400名劳动者在灵活就业中重拾尊严。从车间到云端,代表身影成为就业图景中最温暖的底色。

五、创新驱动,开辟就业扩容“新蓝海”

破立之间,新局豁然开朗。市人大常委会以法治为盾、以监督为刃,在山水车城筑起“以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巍峨堤坝。“零工超市”在郧阳区书写传奇——政府供场地、企业投工序、群众计件酬的模式,让1600名易迁户年增收破万元,38家驿站成为弱劳力“幸福加油站”。“郧阳菇农”“竹山绿松石工艺师”等14个劳务品牌擦亮就业名片,7000名技术骨干带动40万就业大军,香菇产业助力5万农户年均增收3.5万元。当“西十高铁”呼啸而来,跨省协作开启新篇——“秦巴人力资源联盟”47场招聘引才2100人,区域用工效率跃升50%。智慧赋能更添翼。“求职一码通”与“智慧就业地图”将4.9万岗位“一图推送”,101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让智能终端照亮街巷,科技之力正重塑十堰就业生态。(曾晓英 宋陆)